当前位置:首页 > 老的网站导航 > 风雅秦淮 >
出了南门尽是寺

 

      形容一个人事多或者多事,老南京有个歇后语:“出了南门——尽是事”。这里“事”与“寺”谐音,“南门”则是指现在的中华门。

      南京古寺多,其中又以南郊的古寺为最多,成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一个缩影。而这些寺庙群,也有着许多别处无法比拟的特色。

 

<南京地区最早的寺庙在这里>

      南朝时建康城是南方佛教的中心,南郊雨花台一带又是建康佛教的一大中心。

      据粗略统计,有名可考者,仅雨花台周围经安德门、龙泉寺到牛首山一带,大大小小就有70余座。这些鳞次栉比、规模宏伟的古代南郊寺庙群,成为南京地区佛教文化鼎盛景象的见证。

      长干里一带的建初寺是公认的江东第一座佛寺。民间传说,当年天竺僧康僧会到达东吴都城建业后,搭建茅舍,宣传佛教,引起孙权的注意。为了证明佛的法 力,康僧会“求得如来佛的幻化舍利”,献给孙权。为考察“舍利”是否真的坚固无比,当场试验,结果“劫烧之火不能燔,金刚之杵不能坏,铁锤砸之不能损,反 而使砧、锤并陷”。孙权大为叹服,遂为之建造塔寺。因为是江东第一座佛寺,故起名为建初寺。因该寺建于长干大市后面,又称江东大市寺。

      建初寺不仅是六朝寺观文化的开端,对后世影响也很大,使“江左大法遂兴”。宋人杨修之有诗赞道:“僧会西来始布金,常闻钟磬伴潮音。江南古寺知多少,此寺独应年最深。”

      南京最早的尼寺也在雨花台,这就是铁索罗寺。该寺本是晋时所建的尼寺。南朝刘宋元嘉年间,狮子国(今斯里兰卡)比丘尼铁索罗等19人先后到达建康,请僧伽跋摩在南林寺戒坛为中国尼慧果、净音等300余人授二部戒。从此中国有了如律如戒的比丘尼。

      为感谢铁索罗,人们化缘重修原尼寺,更名铁索罗寺。后世这里先后改名翠灵寺、妙果寺、瑞相院等。如今旧迹已难寻,而铁索罗的名字和这段佳话还在流传。

 

<大寺庙的集中之地>

      南京最大的寺庙一度大多集中在南郊。六朝时期建初寺固然是江左大寺,相传是唐代宗李豫为“感梦而筑”的宏觉寺,后来成为“牛头宗”的发祥地,方圆20里,气势同样宏大。

      到了明代,凤阳皇觉寺僧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对佛教有感情,建都南京后,修建了一大批寺院。至明天启七年(1627年)编印《金陵梵刹志》时,南京地区被称为“大刹”的寺庙仅有灵谷寺、天界寺和大报恩寺3座,而位于雨花台附近的就有天界和报恩两座。

      当时的天界寺寺内有“西庵曲径、苍翠乔松、半峰烟雨、双桂返照、南庵碧玉、古拙品梅”六景,不仅范围很大,皇上赐田赡僧亦最为丰饶。天界寺还曾统次 大刹两座——鸡鸣寺和静海寺,统中刹12座。这里不仅是佛门圣地,也是我国传统史学文化策源地之一。明朝宋濂等人编修《元史》,就是在天界寺内进行的。

      至于大报恩寺,更是统能仁、宏觉两座次大刹和普德、祖堂等14座中刹。位于其大殿后的琉璃塔,达9层,高七八十米,作为南京历史上最高的宝塔,成为古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更被与罗马斗兽场、比萨斜塔等并称为中世纪“世界七大奇观”之一。

 

<历代名刹高僧云集>

      名刹素来都与高僧连在一起。从支谦、康僧会、帛尸黎密多罗、法显、宝云、佛陀跋陀罗、求那跋陀罗、求那跋摩,到法融、古心、洪恩、道成、登标等高僧,都曾在雨花台一带住持或说法讲经。他们融合中外佛教文化,流传千古的史迹和传说颇多。

      道场寺曾聚集了佛陀跋陀罗和法显等一二百僧众,人称“禅师窟”。

      高座寺更带传奇色彩。晋时称尸黎密寺,梁初宝志禅师在此住持,与500位大士一起修行。相传云光法师曾在此山巅说法,其至诚感应佛祖,天上落花如雨,坠地成石,变成五彩缤纷的雨花石,雨花台之地名由此而来。

      明朝高座寺一分为二:西边仍为高座寺,东边为永宁寺。高座寺更加宏敞,廊列500铁罗汉像,意为宝志时500大士化身。《南朝佛寺志》中记载说,寺内“庭中卉木蓊蔚,五谷树、娑罗树皆海外异种。每当丛桂盛开,游屐咸萃。煮茗剥栗,作登高之会”。

      月牙巷的卧佛寺也是城南名刹。该寺因为印度僧人送来一尊檀木卧佛供奉在后殿藏经楼上而闻名。此外,寺里的腊八粥也特别好吃。每年方丈都会提前率僧众 外出化来各种食品,腊八那天起个大早煮好,沿街施舍。  雨花台西北麓的普德寺,始建于梁天监年间,明正德年间重修。其规模曾经相当宏大,有天王殿、金刚殿、钟楼、碑亭、大雄宝殿、观音殿等建筑。当年大雄宝殿曾 供奉金身如来,周围排列有500尊铁罗汉;伽蓝殿则供了3米高大铁佛一尊。可惜500铁罗汉在当年“大跃进”时被熔为铁水,大铁佛也毁于“文革”时期。仅 存大雄宝殿、伽蓝殿、“雨花泉”井一口,还有梁代遗留下来的石井栏等石刻。

 

(龙泉寺)

 

<曾是佛经翻译基地>

      古往今来,南京的佛寺远远超过诗人笔下的“四百八十寺”,高峰时达700余所,佛学研究亦相当精深,雨花台一带寺庙更是成了佛经翻译中心。

      当时建康从事佛经翻译的中心,主要有城南的道场寺和城北的华林园,高座寺、瓦官寺、龙光寺、道林寺、祗洹寺、长干寺和天竹寺也是译经的重要场所。这些寺院大部分集中在城南,以道场寺为首。

      孙吴时期,康僧会在建初寺传播佛教的同时,还在此编译了《阿难念弥经》、《镜面王》、《察微王》、《梵皇王经》、《道品》及《六度集》等佛经。他译的这几部经也是江东地区译经事业的开端。

      东晋初年,帛尸黎密多罗译出《大孔雀明王神咒》等,江南始传高声梵呗。刘宋元嘉年间,求那跋摩译出《菩萨善戒经》,使大乘戒法与瑜伽学说始传江南。

      而“禅师窟”道场寺的重要人物是印度僧人佛陀跋陀罗。他来到建康,与大弟子慧观应宋武帝刘裕的邀请,以道场寺为基地,主持译经弘法。与法显、法业以 及曾在国外钻研佛学的宝云等高僧一起译经,先后译出了《摩诃僧祗律》、《大方广佛华严经》、《无量寿经》等佛典共13部125卷,其中以《华严经》最为重 要。《摩诃僧祗律》、《比丘戒本》成为后世研习律学的根本经典。

      法显经30余国到达印度,取得了《摩诃僧祗律》的梵本,后又至狮子国得到《长阿含》、《杂阿含》、《杂藏经》等梵本,于公元412年返回中国,回到 建康后,住在道场寺达5年,翻译所带回的经典,共译经6部,达100多万字。法显在道场寺写成了他近万字的名著《历游天竺记传》(亦名《法显传》、《佛国 记》),为研究亚洲古代诸国历史和风土人情留下了珍贵资料。

      宝云法师在道场寺从事译经工作的时间更长,据说他能一边看着梵文本佛经,一边立即口译成流利的中文。经他译成和订正的佛经有《无量寿经》等多种,评 价都很高,甚至有人说:“江左译经,莫不推宝云为第一。”中外译经师们在雨花台周围寺院译出的大量佛教经典,进一步推动了佛教事业在建康的发展。

 

(宏觉寺宝塔。资料图片)

 

(原载于2011年4月26日《南京日报》第B3版)


长按二维码访问
关闭
友情链接
业务合作:
规划与投资发展部 谭先生
邮箱:282816446@qq.com
电话:18801591486
应聘联系:
党群与人力资源部 宁女士
邮箱:477832175@qq.com
固话:025-83217691-836
中国•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91号新媒体大厦B座

电话:025 83217691

传真:025 83217878

http://www.njwhjt.com.cn

文投服务热线
025-83217691-809

南京文投集团
官方微信

南京文化生活
官方微信

文客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