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老的网站导航 > 风雅秦淮 >
南京老炮台往事

当年的狮子山炮台

当年狮子山上的大炮

老虎山主炮台遗址

老虎山辅炮台遗址

     南京的特殊地貌决定了南京是一个适合使用炮台的地区。即便是在今天,探寻南京沿长江的那些小山,依然可以发现大大小小的老炮台遗址。它们就是一段段历史,见证着往昔风云变幻。

     随着21世纪信息化战争时代的来临,大型固定的军事设施的作用将越来越小。今天,固定炮台已经越来越多地被便于移动的导弹和火炮所替代。炮台,终将成为战争史上被翻过的一页。

 

     南京历史上炮战故事

     冷兵器时代以后,火炮渐渐成为近代战争中决定胜负的关键性武器之一。南京城近代大规模使用火炮的著名战斗之一,就是太平天国时期的天京保卫战。

     在那场战斗中,在清军和太平军双方的炮火之下,南京城内几乎所有明朝以前的建筑都遇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其中城门敌楼以及明孝陵享殿地面建筑基本毁坏殆尽。因此,今天我们能看见的古城楼和明孝陵地面木结构的建筑大都为后来重建。特别令人惋惜的是,为了防止清军利用中华门外的大报恩寺观察城内情况并指挥发炮,当年太平天国北王韦昌辉竟下令炸毁了大报恩寺的琉璃塔,使得这个世界一大奇景灰飞烟灭,留下了永久的遗憾。

     近代在南京发生的最著名炮战,还要属1864年湘军攻破天京(南京)一役。当时,曾国荃占领紫金山后,在天文台附近的天堡城和龙脖子附近的地堡城上,“设炮台数层,架数十座大炮”,连续数日不停地轰击太平门附近的城墙和南京城内制高点。在太平军无法立足城墙之上,当然也就无法进行有效炮火反击的情况下,清军又通过埋设炸药炸毁了太平门东侧城墙,从而攻陷天京,彻底扑灭了太平天国运动。在此役中,虽然曾国荃的湘军炮兵作用相比当时的洋枪队和淮军落后不少,但炮火的巨大威力已经显现无遗了。

     然而即使拥有当时世界最强的大炮,未必就能战无不胜,在战争中最能决定胜负的因素其实是人。1911年,江浙联军二次进攻南京,清提督张勋命令位于狮子山的炮兵营用大炮向攻城的联军轰击。但是,狮子山炮兵营的士兵同情革命,并无斗志,不久就举旗投降了。结果,江浙联军很快攻进南京城。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在古都南京开创了中华历史的全新篇章。

     1937年12月10日,日军陆海空三军联合向南京城进攻。乌龙山炮台处于最前线,用火力阻止江面西进敌舰。它的猛烈轰击,一度迫使日舰狼狈撤退,躲在乌龙山炮台最大射程以外不敢贸然前进。当时,乌龙山上的高射炮也对进入南京上空的日军飞机给予了还击。令人遗憾的是,虽然乌龙山以及雨花台等地的炮台进行了反击,但中日整体军事实力相差太大,加上高层军事指挥不当,南京的炮台总体上并没有发挥出太大的作用,最终南京彻底沦陷。

     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攻占南京之际,狮子山炮台山上没有一声炮响,山下却人声鼎沸。在当时的炮台台长、中共地下党员胡念恭的率领下,炮台全体官兵临阵宣布起义,和市民一起欢迎解放军通过狮子山要塞入了城。

 

     现存最完整、最具有代表性的老炮台群

     现在可以看到的最完整、最具有代表性的老炮台,当属清末开始筑建的老虎山炮台群。老虎山位于下关附近,北临长江,西接象山,东连幕府山,是扼守长江的可选制高点之一。

     目前,老虎山炮台主体格局和地下隧道基本保留完整,主要有4个炮台,包括2个主炮台、2个前沿炮台;3处半掩体;连接炮台的地下隧道两路。现存地面炮台全部呈圆形下沉半地穴式样,钢筋水泥混凝土砖砌结构,炮台内边沿有一个隧道入口和一个输送口,炮台下沉护沿立面留有一圈储弹槽。

     现场可以看到,这4个炮台位都对着西北长江水面,其中山上两个主炮台安放的当是大口径火炮,按照弹槽尺寸估计,火炮口径应在100—200毫米之间,显然是为了控制江面目标而设建的。另两个稍小的前置辅炮台,放置的应当是相对稍小口径的火炮,负责守卫近江和山脚下的区域,同时承担保护炮台群的任务。除此以外,山上还存在一些疑似炮台、坑道等结构和遗迹,建筑年代和作用有待进一步考证和确认。

     山顶两个主炮台之间有地下隧道相连,隧道呈弧形,砖建结构,长度约50米,宽2.5米,高3.1米,用于储藏武器物资和调配兵员。隧道两侧墙面上也有20多个不规则排列着的炮弹槽。沿炮台口阶梯下行,可见隧道两侧建有侧室数间,大约是储藏物资和士兵之用。隧道中部还有一条支道,可惜被坍方土石淤塞,不知通往何处。

 

     南京,是一个适合使用炮台的城池

     南京城自古至今一直是长江南北交通要道和政治重镇,也就自然成了军事要冲。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吴楚相争,到明朱棣的“靖难之役”,南京历经了无数次战火洗礼。进入火炮时代后,南京又经历了太平天国时期长达10年的天京保卫战和1937年的南京保卫战两次毁城之痛。

     南京南部平整,中部有钟山余脉之岗岭横穿城市而贯东西——这样的地貌决定了南京是一个适合使用炮台的地区。在南京城内高地安置大口径火炮的炮台,既可以守卫城池又可用来掌控长江。

     自鸦片战争中国国门被西方列强打破以来,清朝政府痛感坚船利炮的厉害,于是在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等洋务派的积极倡导和筹办下,从西方大量进口当时最先进的克虏伯大炮或是阿姆斯特朗大炮,其中不少就是专用于海防、江防和城防的大口径要塞火炮。根据档案统计,数十年间,中国进口的克虏伯火炮等就达到6000多门,其中还有用于海防的口径280毫米的要塞巨炮,总共耗费白银几千万两之多。

     作为军事要地,布置在南京城的炮台自然不少。在清末和民国时期,南京沿江和周边山丘制高点上,例如狮子山、乌龙山、幕府山、钟山、清凉山、雨花台、马鞍山、富贵山和八字山等地,大都设有炮台。特别是同治光绪时期,清政府开始筹办江防。两江总督刘坤一沿南京城内外的长江沿山筑建了许多炮台。据史料记载,从同治十三年起,在乌龙山、江北沙洲圩五龙山和下关等处筹建了许多座明暗炮台,以控封江面并协防南京城卫。

     在南京城最北面的狮子山炮台,一直是南京最大的炮台之一,这里的炮火不但能威慑长江也能控制城北部分地区。从目前发现的实物和照片来看,狮子山炮台早先安置着道光年间的古炮,后期改成了德国克虏伯要塞重炮。

     乌龙山地处南京东北大门,所以清末以来也安置了很多炮台。据《续纂江宁府志》记载:“南岸乌龙山滨江安暗炮台7座、炮7尊,明炮台3座、炮4尊;山矶头安暗炮台4座、炮4尊,明炮台2座、安炮6尊。”以后炮台还有增加。到民国期间,山顶又安置了多门大口径高射炮,用作南京城北防空。至今在乌龙山东部山顶上,还有一座保存完好的明炮台,另有一座被炸毁的疑似炮台。只是炮台所在之地,藤草荆棘,地形险峻,一般人难以找寻。

     可惜,由于百年以来的战争破坏以及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需要,当年的炮台大多已经被毁掉或拆除了。现存的主要有老虎山炮台、乌龙山炮台、狮子山炮台和清凉山炮台等。它们有些是清末筑建,有些为民国时期完建。也有些是在过去的炮台基础上重建的。
 


长按二维码访问
关闭
友情链接
业务合作:
规划与投资发展部 谭先生
邮箱:282816446@qq.com
电话:18801591486
应聘联系:
党群与人力资源部 宁女士
邮箱:477832175@qq.com
固话:025-83217691-836
中国•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91号新媒体大厦B座

电话:025 83217691

传真:025 83217878

http://www.njwhjt.com.cn

文投服务热线
025-83217691-809

南京文投集团
官方微信

南京文化生活
官方微信

文客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