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老的网站导航 > 风雅秦淮 >
古代书院是啥样

 

      古人是怎么上学、读书的?都是靠私塾先生吗?当然不是。从唐代开始,我国有了“书院”这种类似学校的教育机构,南京的书院则最早出现在宋代。

      就让我们来看一看,那时候的学校都做些什么、教些什么、如何管理的吧。

      现在到龙蟠里9号,还可以找到惜阴书院旧迹。

      “书院”之名始见于唐代。这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类似学校的教育机构。至宋代,书院有了很大发展,作为一种教育制度正式形成。

      南京的书院最早出现在宋代,经过元代的发展,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清光绪末年,朝廷颁旨各省城裁撤书院,改设学堂,在南京持续了有千余年的书院的历史也到此结束,留给南京城的,是一段悠久而又瑰丽的历史。

 

南京书院的名人

      在我国古代,有两种场所被称为书院:一种是由中央政府设立的主要用作收藏、校勘和整理图书的机构,一种是由民间设立的主要用于个人读书治学的地方,这类书院或者直接以个人名字称呼,或者以所在地命名。

      南京古代书院的职能首先是讲学。值得赞赏的是,当时书院允许不同学派前来讲学,阐述各自学术思想,甚至进行辩论。明代前期理学大师湛若水、王守仁等就曾在南京书院讲学。

      书院也是读书人的公共图书馆。位于今清凉山旁龙蟠里9号的惜阴书院,在清同治年间,就取湖北、浙江、苏州、江宁官书局所刊图书116种,每种书皆备 4部,合计464部,存于院中书楼。书的保管与流通也有严格的规定。惜阴书院《借书局章程》明确规定除文武官员外,江苏“本籍士子无书者得诣书院借读”。

      祭祀,也是书院经常举行的活动。所祭祀的人物常常标志着书院的学术方向。宣扬理学的明道书院,最初就是由建康知府刘珙为纪念理学大师程颢(号明道先生)而建的。

 

<职能:不仅讲学,还是公共图书馆>

      书院作为一支强大的教育力量,对历朝历代文化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南京书院培养出大批贤才俊彦,讲学过程中产生的观点、思想、著作及至今日都具有重要意义。

      湛若水(1466—1560),明代增城人,在南京及邻近之地建著名书院:南京新泉书院、江浦新江书院、扬州甘泉书院等。居官30多年,历任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

      在其多年的讲学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教学思想。其学说在当时与王阳明并称为“王湛之学”。

      他还曾亲自修订《大科训规》,对教育管理的体制问题进行详细阐述。

      卢文弨(1717—1795),浙江杭州人,清校勘学家、藏书家,两次出任钟山书院山长,传道授业的同时还校勘经史,刊刻、校勘之作有《声音发源图解》、《续汉书律历志补注》、《荀子》、《群书拾补》、《西京杂记》、《钟山杂记》等。

      钱大昕(1728—1804),江苏嘉定(今上海嘉定人),清代史学家、汉学家,曾任钟山书院山长。在教学中,他对经史、文艺、音韵、训话、历代典章制度、官职氏族、地理、金石、辽金语言,以及中西历算之法等,都能剖析入微。

      他以“实事求是”为宗旨,虽然主张从训诂以求义理,但不专治一经,也不墨守汉儒家法。同时主张把史学与经学置于同等重要地位,以治经方法治史。

      在他出任钟山书院山长期间,培养了大批人才,其中包括江浦韩明府、上元董方伯等名家。

 

 

<管理宋元开始,才有了专门管理人员>

      南京古代书院在成立之初,组织机构很简单,教学和管理一般都是一人一肩挑,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和机构。到宋元时期,南京书院内部组织才日趋完备起来,管理制度也日益明确。

      明道书院是宋代全国知名的一家府级书院,是南京城内设立最早的书院,也是南京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其组织机构比较有代表性。

      该书院设置了山长、堂长、堂录、讲书、斋长、医谕等诸多职位,共13种。“山长”有山中长老的意思,是主持书院教学兼领院务的负责人,有较高水平。由宋到清,绝大部分书院负责人都沿用这个名称。

      “山长”之下负责教学的人员依次还有“堂录”、“讲书”、“堂宾”。

      “堂长”也是重要人物,躬领日常院务。此称始于宋,清代也有堂长之称。

      此外还有“直学”负责稽查生徒或掌管总务;“钱粮官”主管书院田产钱粮,下设“司计”一职为其助手;“掌书”负责保管借阅图书;“掌祠”掌管院中祭祀的香火、祭器、供品的备办与管理,选举士绅或院中诸生担任;“医谕”则司医务事宜。

      学院还设有“斋长”,大概相当于现在学校的辅导员,为生徒首领,主要负责协助山长、监院等工作,劝善规过,倡率诸生学习。

      根据不同职位,书院里也出现了专门的办公场所。明道书院就设有程颢祠、御书阁、春风堂、主敬堂、燕居堂,还有尚志、明善、敏行、成德、省身、养心六斋,以及钱库、直房、后土祠等建筑。

      宋、元、明、清各代书院大部分都是研究和讲解理学的。所以理学家提倡的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也就成为一般书院的主要教材。此外,宋、明理学大师的著作、讲义、语录、注疏等,也都是书院的重要读物。

      元代著名的理学教育家,集庆路江东书院山长程瑞礼认为,应规定一套严密的教学程序与教学计划,让学生能学而有序,“使理学与举业毕贯于一”。所以他拟定的《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就不同学龄阶段的教育任务、内容和方法作了系统的论述和规划:

      8岁入学之前,读程逢原增广的《性理字训》; 8—15岁,读朱熹的《小学》,次读《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孝经》,再读《易》、《书》、《诗》、《仪礼》、《礼记》、《周礼》及 《春秋》并三传;15—20岁“以朱子法读四书注”,并抄读以上经书;20—22岁左右,用2—3年学作科举文字。

      《读书分年日程》实际上是元、明、清三代书院教育的一个典型的教学计划。书中所总结的读书方法和教学原则,至今日来看仍不乏其合理性。

 

 

<考试:一个月要考3次>

      当年的明道书院位于今中华门北。

      考试也是书院教学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

      明道书院《规程》规定:“每月三课,上旬经疑,中旬史疑,下旬举业。文理优者,传斋书德业簿。”这是学业考试,一个月要进行3次,而每次考试内容也不一样,通过评选记录在册,并予以保存。

      明代书院中的考试往往由提学官、地方政府官员来主持,考试方式主要有会文与会考。会文是定期将学生集中进行文章写作;会考是将书院全体学生集中进行的考试,以检测学生阶段性学习成绩。

      到了清代,还出现了主要以考课为教学形式的考课式书院,它们以训练写八股文、参加科举考试为办学目的。书院制度完全是围绕提高考试成绩而设。对学生 设立多种级别身份,有严格的升降制,成绩与待遇紧密挂钩,以刺激学生考试积极性。其中著名书院有尊经书院、凤池书院、明道书院、昭文书院、崇正书院、文昌 书院、鸡鸣书院、虹桥书院等。

 

(原载于2011年4月4日《南京日报》第A4版)


长按二维码访问
关闭
友情链接
业务合作:
规划与投资发展部 谭先生
邮箱:282816446@qq.com
电话:18801591486
应聘联系:
党群与人力资源部 宁女士
邮箱:477832175@qq.com
固话:025-83217691-836
中国•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91号新媒体大厦B座

电话:025 83217691

传真:025 83217878

http://www.njwhjt.com.cn

文投服务热线
025-83217691-809

南京文投集团
官方微信

南京文化生活
官方微信

文客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