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老的网站导航 > 风雅秦淮 >
赏梅乐事谁家院

      

梅花山

 

梅岗

 

    眼下正是踏青赏梅的好时节,红男绿女,黄发垂髫,暗香浮动,疏影横斜,全然一场人与梅花相觞的雅宴!

    其实,南京人与梅花结缘可谓历史久远,千百年来留下的赏梅胜地更是数不胜数,让我们一起再回首,去看一看古人们是到哪里去赏梅的吧。

    与梅花结缘,最早可溯至春秋

    赏梅胜地:冶城(今朝天宫)一带

    南京与梅花结缘,最早大概可追溯至春秋时代,据载吴王夫差筑冶城时就曾于该处植梅,至东晋元帝时原址被辟为大丞相王导的“西园”,成为王公贵族淹留之地。

    到了萧齐时期,以《北山移文》而名天下的大文学家孔稚圭在这里大量植梅,倒不是因为王导,而是因为此处有大将卞壸父子之墓。晋成帝咸和三年(328),苏峻联合祖约以讨庾亮清君侧为名,率叛军进攻建康(南京),卞壸领军讨敌,最终力战陷阵而死,时年48岁,二子卞眕、卞盱随父杀敌,同时遇难。苏峻之乱平定后,朝廷为卞氏父子建墓于冶山,墓址就在

    今日“冶城”——朝天宫一带虽然难觅梅花芳踪,却仍存卞壸祠遗址,以及为南京市博物馆所在地的朝天宫古建筑群,访古寻幽,不失好去处。

    南京植梅盛于六朝

    赏梅胜地:梅岭岗(今雨花台)一片

    六朝最有名的赏梅之处则当属今雨花台一片,当时这里是南京面积最大的梅花山冈,称为梅岗,也称梅岭岗。“梅”字同时也是为纪念东晋初期屯营于此抵抗胡人压境的豫章太守梅赜将军,人们在此建梅将军庙,并广植梅花。

    至明清时期这里形成梅海,与钟山脚下的梅林并称,成为南京东郊、南郊两大赏梅胜地。晚清时南京赏梅更首推梅岗下之刘园,民国夏仁虎《南京文献·岁华忆语》中“看花”条记载:“梅花最盛,应推梅岗下刘园,不下四五百株,正月盛开。”这时则“裙屐咸集,吟啸其下,为坐香雪海中。”今日之梅岗依然是南京踏青赏梅的重要去处。

    南京植梅盛于六朝。这一时期,人们还爱在自家庭院中植梅,著名如为后人雅颂的“陶谷六朝梅”,种于齐、梁间陶弘景居处,即今南京城西清凉山向北之地。陶弘景是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时又是著名的医学家。梁代齐而立后,36岁的他隐居句曲山(茅山),人称“山中宰相”。陶弘景年轻时就爱梅成性,不但种梅、赏梅,还以梅入药,据记载他亲手种植的“陶谷六朝梅”直到清道光年间才枯萎。

    又有萧梁时尚书郎何逊在家中植梅,他常于梅花盛开时宴请文人雅客共同赏梅赋诗,写有被后人誉为“自去何郎无好咏”的《扬州法曹梅花盛开》诗。

这一时期南京与梅有关的典故也极多,刘宋武帝之女寿阳公主与梅花的故事最为脍炙人口,据传一日寿阳公主在园中赏梅,因困躺在含章殿檐下小憩,梅花悄然飘落她的额上,拂之不去,留下如五瓣梅花状的淡红痕迹。白皙的肤色,映着一点红梅,寿阳公主显得更加妩媚动人。自此之后便有了所谓“梅花妆”,建康女儿多相效尤,寿阳公主因而成了梅花花神。今日钟山梅花谷中可见由此典故演绎的景观“梅花妆韵”。

    唐宋时期梅花的故事最浪漫

    赏梅胜地:古长干里(今中华门外长干桥南、雨花路西侧一带)、钟山

    唐宋时期南京与梅花的故事最为浪漫和高逸。在中华门外长干桥南、雨花路西侧一带是古长干里,从秦汉至唐代,这里吏民杂居,是老南京典型居民区。而使古长干里名闻遐迩的缘由则是“李白最柔情的诗句”《长干行》,诗中有句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呈现出一种纯洁无邪的美好意象,动人心怀,从中也可知唐时长干里一带植梅非常普遍。

    北宋名相王安石晚年隐居燕雀湖畔半山园,写下许多咏梅佳句。“水南水北垂垂柳,山前山后处处梅。”此山便是钟山。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有词《一剪梅·游蒋山呈叶丞相》云:“独立苍茫醉不归。日暮天寒,归去来兮。探梅踏雪几何时,今我来思,杨柳依依。”可以说,今人前往钟山踏雪寻梅亦承宋代遗风。

    除了钟山梅花遍开,乌衣园(乌衣巷改建)与台城附近也是遍地梅树,每当花团锦簇之时,金陵文人咸集二处,赏梅吟诗,甚为雅事。  

    今朝天宫后山西侧。孔稚圭感其高义,于墓周围遍种梅花,之后冶城一带梅花即成为南京一大胜景。 

     明清植梅赏梅之风盛极一时

    赏梅胜地:灵谷梅花坞、随园“小香雪海”、盋山园

    到了明清时代,南京植梅赏梅之风盛极一时,其中以明代梅花坞之名称最。明代于若瀛《金陵花品咏》记:“灵谷之左偏,曰梅花坞。约五十余株。万松在西,香雪满林,最为奇绝。”顾炎武《肇域志》也记道:“梅花坞,在(灵谷)寺前东南,春来香雪万株。”《金陵志》记载:“梅花之盛无如灵谷坞中,尽一坞皆梅,参差错落不下千株。” 梅花坞属灵谷寺东侧一处梅园,是当时宫廷所设,所结梅子仅供太庙祭祀之用,每株梅树上都悬挂着有“御用”二字的木牌。梅花茂盛,参差错落,花色迷眼,不下千株。明代刑律严酷,无人敢攀枝摘花,但依然游人众多,灵谷探梅是当时南京第一胜景。

    入清以来常见称赏的梅花景观有多处。除了上文提到的雨花台一带的梅岗,最有名的自然是齐名并列的钟山。清代以后,钟山梅花坞渐渐湮没,仅存地名。梅花坞虽然没有了,山上的梅花却更加著名。清龚自珍在《病梅馆记》里说:“江宁(南京)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这里面的“龙蟠”指的正是紫金山一带。邓尉、西溪皆以梅花之盛名满天下,“邓尉香雪”是清乾隆年间著名的“姑苏十景”、“吴山十二景”之一。有关西溪之梅,梁诗正《西湖志纂》记道:“……凡三十六里,自古荡以西并称西溪。居民以树梅为业,花时弥漫如雪,故旧有‘西溪探梅’之目。”此二处植梅有数十乃至百里之称。龚文列举三地,并以“龙蟠”为首,无论实际情况是否名冠第一,从中足见钟山梅花盛况。

    另有小仓山随园之“小香雪海”。这座名园在清凉山东,龙蟠里东北处,它不仅以其本身景色吸引世人,更因其主人袁枚及他的《随园诗话》而著称于世。袁枚任江宁知县时购得隋氏废园,此园最初是清初赫赫有名的曹家花园,即那位权倾江南的江宁织造曹寅。但购置之时荒废已久,袁枚费心整修、改建,因地制宜,随势取景,故易名“随园”。随园四面无墙,任人往来,袁枚还在门联上写道:“放鹤去寻山鸟客,任人来看四时花”。随园中四时之花皆备,而以梅为最多,园中的“小香雪海”更是名显一时。每当梅花盛放之时,袁枚就痴赏其中,也常与同好之人相邀梅下,吟咏唱和,民国胡祥翰《金陵胜迹志》记道:“乾嘉诸老觞咏其间,称极盛焉。”

    另有一处盋山园梅,盋山园为嘉庆间陶熙卿购得,邑人马沅作《盋山宴游诗序》:“……石城西下,乃登盋山。种梅百树,归春一园。萼绿盋仙,与子旧侣。”其间百株梅花,也算蔚为大观。

    依然鲜活的“梅地名”

    历史上的赏梅乐事大抵已无迹可寻,而今天的南京仍然分布着众多以梅命名的街巷,譬如梅园新村、梅花廊、红梅巷等等。这些“梅地名”有的无梅可观,但作为南京植梅赏梅的见证,它们依旧鲜活地存在着。

    这些地名中,需要一提的是梅园新村。上世纪40年代,周恩来率领中共代表团来南京和谈,就在此设办事处,当时庭院中还有梅树,严冬到来,几缕幽香飘浮于清冷的空气中,让人联想起周总理高洁的品质。周总理曾说:“南京是一个美丽的城市,绿化很好。我尤其喜爱两种植物,一种是梅花,还有一种就是雪松树。它们独具的自然特性,总是使人们想到人类拥有一些美好的品格。”今天,梅园新村中梅树已然无存,而“梅园风范”却为世人景仰。 

 

 


长按二维码访问
关闭
友情链接
业务合作:
规划与投资发展部 谭先生
邮箱:282816446@qq.com
电话:18801591486
应聘联系:
党群与人力资源部 宁女士
邮箱:477832175@qq.com
固话:025-83217691-836
中国•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91号新媒体大厦B座

电话:025 83217691

传真:025 83217878

http://www.njwhjt.com.cn

文投服务热线
025-83217691-809

南京文投集团
官方微信

南京文化生活
官方微信

文客
官方微信